宁德市福鼎市
首页 / 畲族 / 正文

牡丹花开红色古村

作者:唐颐 来源:福鼎周刊 2021-12-03 14:52:41

福鼎佳阳畲族乡周山村,民间俗称周佳山,是闽浙边界闻名的“南国牡丹之乡”。每逢人间四月天,牡丹花期如约而至,游客如织,赶赴一场牡丹花会。

undefined

福鼎属于南方较高温高湿之地,牡丹难以如意生长,因而其他地方少见,但周山村却是独领风骚200多年,堪称奇事。周山人对此解释很自豪:因为周山的牡丹是皇帝赐予的,她必须忠实地在这里年年开花。

周氏宗祠至今悬挂着清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御赐的“圣旨”匾,褒扬周山人氏周国镔,官居洛阳候选州同“从政清廉,遵例急公,家教有方”云云。虽然圣旨里没有记述赐予洛阳牡丹的文字,但周山人口口相传,御赐的牡丹是陪伴着圣旨而来的,所以,周氏后人将圣旨制成大匾悬挂宗祠正堂,将牡丹精心栽种在祠堂天井之中。从此,身披皇权光环的富贵之花,年年奉旨开花,花为粉红色,花冠大如盘。她与圣旨皆为镇祠之宝,一是镇祠之匾,一是镇祠之花。

undefined

周氏宗祠里的御赐“圣旨”匾    林昌峰  摄

辛丑霜降季节,我与福鼎几位文友再访周山村,宗祠天井里的牡丹花已进入落叶过冬状态,枝条依然遒劲,充满生机。老周告诉我们,她虽不是200多年前的那株神品,但几经劫难,基因未改,得以传承,也有二三十岁了,年年开花,光华绚烂,被尊为花王。说来奇特,宗祠门前的牡丹园,花开得也好,但前些年在山坡背面新种一片牡丹,却不成功。我笑曰,花王威武矣!只有在她视野所及之处,才是牡丹花开万紫千红。

老周是周山村原党支部书记,也是老村医,年近古稀,村情自然烂熟于心。他引领我们走到村头,观瞻周山肇基始祖手植的老樟树。老樟树苍劲挺拔,枝繁叶茂,树身需五六人才能合抱,树龄超过1000年,挂牌为福建省古树名木。老周指着树身一个小洞,说:“我六七岁时,能够从树洞钻进钻出,想不到老樟树有着旺盛生命力,这一个甲子仍在生长,树身越长越壮,树洞越变越小,现在只能伸入一只手臂了。”

周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癸酉年(1573),历代有修葺,属中轴线对称分布的三进府宅结构,纵深70米,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,有120根木柱,规模宏大,华丽精美,文物荟萃,古风悠悠。周氏宗祠于2002年入编福建省文化厅《八闽祠堂大全》,现为福鼎市级文保单位。祠堂大门前砖雕楹联:“百世宗支绳汝南,千秋祖德仰佳山”,明确无误告诉后人,周氏宗亲溯源于中原。据周山家谱记载,该村肇基始祖系东周平王之后,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(923),从河南迁徙而来,择居天湖山下,因“其山之佳”,称之“佳山”,又为周姓聚居之地,故又名“周佳山”。

徜徉周氏宗祠,8块牌匾格外引人注目,吾辈认真品读,有一个小小发现,令人更加兴致盎然。8块牌匾皆为清乾隆年间的文化遗产,除了乾隆皇帝“圣旨匾”外,还有7位高官名士题匾,蕴藏着丰富的信息。

如按时间顺序排列,福宁府知府李拔题匾时间最早,于乾隆二十四年(1759),嘉奖周氏族人周佳隆“淳朴可风”。这4个字,也是对周山民风民情的高度评价。李拔应是福宁府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郡守,他主政闽东仅一年多时间,“修城垣、建桥道、筑三坝、禁停棺、劝农桑、课书院、修府志”等等,官声极好,堪称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的楷模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他主持纂修的《福宁府志》,成为后人了解闽东历史重要文本。

著名文臣、鸿胪寺少卿陈科捷于乾隆丙戊年(1766),根据乾隆皇帝口喻,特为周氏宗祠题赠“世德堂”匾。堂号本是一个宗族的标志,周氏特有堂号“爱莲堂”,早已名声在外,此后周山又多了这么一个劝善惩恶,激励后人的堂号,难能可贵。

翰林院侍读学士阿肃于乾隆三十三年,为自己门生周漌题赠“文元”匾。

刑部尚书孙希旦为浙江瑞安人,多次造访周山,曾受托写《福鼎周佳山族谱序》,并于乾隆四十八年题赠“瓜瓞绵绵”匾。

大理寺卿蓝应元于乾隆四十九年,题赠“楷模多士”匾。

文华殿大学士蔡新于乾隆五十年,为自己门生周邦熏题赠“绳泽式茂”匾。

温州知府张慎和题匾时间最迟,于乾隆五十七年,为国学生周锡朋之母王氏“大寿”题赠“贤助芳声”。

乾隆皇帝执政60年,创造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———“康乾盛世”,而周氏祠堂8块牌匾,跨度30多年,同样证实了这个小山村的盛极时期,与王朝一脉相承,堪称王朝“盛世”缩影。往事三百年,耐人寻味,令人慨叹唏嘘。

想起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写有一副对联:“一等人忠臣孝子,两件事读书耕田。”我以为,这也是为周山人写照。“以读为进,学以教化,优则为仕”,周山人向来崇尚读书,至今书卷味浓郁的“内书堂”和“外书堂”堂号犹存。到了国内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,有一个青年才俊在村里念了几年私塾,却因父亲病故承担不起学费而辍学,只好到外地私塾当教师,做店员。这个青年才俊饱经磨难,见识世面,接受了马列主义,走上革命道路。他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积极投身闽浙边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,历任中共瑞(安)平(阳)泰(顺)县委书记、平阳县委书记、云和县委书记等职,因积劳成疾,突染重病,于1943年4月29日,不幸病逝于云和县一个小山村,年仅37岁。这位青年才俊的姓名:周建生。

而今,周建生烈士故居修缮完好,大门匾额新镌刻“书籍林泉”4个大字,字迹虽新却是祖辈遗存,昭示着家门文脉悠远。佳阳畲族乡党委书记詹华寿说,修缮周建生烈士故居时,浙江云和县党史部门很关心,还捐献了一笔资金。他给我们讲述了周建生与云和县的感人故事:

周建生1940年6月调任云和县委书记,“皖南事变”后,他组织领导“隐蔽精干”工作和“反清乡”斗争,并在下寮坑等偏僻山村筹建革命武装,不幸病逝于沈庄村横坑。那期间,革命形势异常严峻,国民党反动派三番五次前来“清剿”,为了保护周建生烈士遗体不被敌人破坏,当地地下党员和群众先后三次紧急转移烈士遗体,易地安葬。沈庄人三迁坟墓护英灵的故事,至今仍在云和县广为传颂。周建生参加革命后曾化名“周天生”,说自己是“鼎周人”,因此,当地党组织很长一段时间未能寻找到烈士后人。上世纪60年代,周建生的儿子写信给曾任浙南游击纵队司令员的龙跃,请求帮助寻找父亲。龙跃任中共浙南特委书记期间,曾和战友周建生一起到过周山村,自然了解战友情况。在龙跃帮助下,云和县委终于弄清楚了,周天生即周建生;“鼎周”,是福鼎与周山村的合称;中共云和县委第4任书记周建生,是闽浙边界人。

周山村西北与浙江苍南矾山镇接壤,东北与苍南马站镇为邻,(苍南县上世纪80年代才从平阳县析出设县)。1933年,在闽东革命风暴推动下,闽浙边界工农运动蓬勃兴起,1935年6月,中共闽东特委在周佳山成立中共鼎平县委。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红军挺进师进入鼎平地区后,鼎平县委领导根据地建设,建立苏维埃政权,开展土地革命斗争,那时期,革命形势如火如荼。

而今,走进周山村,瞻仰红色旧址,缅怀革命先烈,聆听壮烈故事,已成为一种游学方式。村口山坡上矗立一座花岗岩六角亭,亭内立碑,正面刻着“中共鼎平县委员会旧址”,由叶飞同志亲笔题写。背面刻录那一段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的历史。纪念碑由福鼎县委与苍南县委1995年共同树立。

在周氏宗祠背后高坡上,上东区苏维埃旧址只剩下一座地基。它在血雨腥风年代,被国民党反动派焚毁,1995年福鼎县委、县政府立碑于此。

走进朴素简约的“周山革命纪念馆”,可以进一步了解到,这座传统古村落如何发展成为闽浙边界的“红色堡垒”,粟裕、刘英、叶飞、龙跃等老一辈革命家如何出生入死,为信仰而战。二楼墙壁上,静静地挂着一张革命烈士英名录,周佳山24位革命烈士的身份和简历让你过目不忘:红军战士、游击队员、赤卫队员、新四军战士、志愿军战士,其中3位任过革命时期的县委书记。烈士名录第一位是周建生。

伫立池塘之畔,眺望新建的“周山革命纪念馆”已经封顶,红墙黛瓦,白框镶边,庄重大气,屹立村口,与古香古色的周氏宗祠遥遥相望。这两座周山村最好的建筑,似乎共同守护着它们之间清且涟漪的“爱莲池”和一垄垄来春绽放的牡丹花;似乎昭示着千年古村与红色土地一脉相承,瓜瓞绵绵。    

<script charset="UTF-8" id="LA_COLLECT" src="//sdk.51.la/js-sdk-pro.min.js"></script> <script>LA.init({id:"Jitj3V0abALAa7hk",ck:"Jitj3V0abALAa7hk"})</script>